吴达新:誓与艺术
中西方的经历让吴达新在艺术上总是表现出对不同文化思考的融合和错位。确实,体会吴达新的作品,会感受一种思维的精致感。冰是清冽孤傲的,钢筋是粗粝的,当经过吴达新的创作结合,你总能在中西方、过去现在未来等几条大轴上解读出不一样的东西。
吴达新至今还记得故友司徒强对他说的一句话,“一旦选择艺术,那么不论是否贫病富康,都要坚持。”听着像结婚誓言,但确实如此。
2001年移居美国,吴达新在纽约市立大学学习影像技术,主要从事摄影和装置作品创作。2007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受邀参加“龙的变身”中国当代摄影展。他开始构思起人生的第一幅当代艺术作品,灵感源自东方的经济术语“冰冻货币”,吴达新将这个专有名词转换成看得见的艺术品。他将英国、美国、以色列、日本、印度、中国等新老强国的货币冻结在冰中,这些被冻结在冰中被放大的纸币凸显著名领袖的肖像。这些朦胧而类似绘画的图案似乎在隐喻着现实政治的不透特质。吴达新回忆说:“那次的艺术展云集了中国最优秀的当代观念摄影艺术家,艾未未、邱志杰、洪浩等人的作品都参展了,而我的作品是第一个以5000多美金被售出的,买走它的是一位好莱坞明星。”2008年,吴达新在纽约爱德华画廊举办名为“货币肖像”的首次个人艺术展,从此走进当代艺术的殿堂。
冰冻货币
2008年,他从纽约回到了北京,并选择留在北京。“2008年我回国看奥运会,感受到祖国的繁荣富强,更看到了中国当代艺术强势的发展前景。”后来他应邀参加了名为“断舌”的艺术展,作品“空城”得到了圈中人的肯定。在那次的创作中,吴达新发现在北京有许多以往不可能实现的“便利”,在这里大型的工作场地、冷冻库、工厂可以协助完成作品,让艺术家看到了在这里发展的可能性。“我有机会去过许多地方,我的作品与本土学院派艺术家相比,比较异样,不那么中规中矩。许多艺术评论家看完我的作品都感觉很洋气,很突然。”吴达新说,近期有机构邀请他去教学,希望传递给学生这种创新的力量。
空 城
2009年,吴达新与几个艺术圈的朋友萌发了一个疯狂的想法,在长城的烽火台上用冰构建一个西式教堂的拱顶,把两种代表不同文化的东西方建筑物形式拼合在一起。吴达新把这个作品命名为“长城计划”。“这是我用冰作为材质的一系列作品的又一延续。在一个万木枯黄,萧索清寒的野长城上,冰穹顶的透明和转瞬即逝的脆弱,飘逸着一种圣洁而又怜人的美感。”吴达新用大画幅的相机在黎明,太阳还未出现之前记录它的短暂存在。“长城计划”不是两种建筑形式的简单移植和拼贴,而是不同文化基因在一个有趣的视觉呈现中,悄悄的渗透融解。这一作品消解了人们对长城这一符号的惯读,水在零度时冻结形成固体的冰砖。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冰砖和以它为元素构建的教堂拱顶也将彻底消融在长城上,西方宗教的信仰对东方强大帝国的理解以“水”的方式溶解于国人的精神血液之中。
长城计划(2009年)
确实,体会吴达新的作品,会感受一种思维的精致感。冰是清冽孤傲的,钢筋是粗粝的,两者其实并不属于精致的范畴,当经过吴达新的创作结合,你总能在中西方、过去现在未来等几条大轴上解读出不一样的东西。中西方的经历让吴达新在艺术上总是表现出对中西方文化思考的融合和错位。除了上述的长城计划,2013年的个展“失度”也体现了吴达新的思维体系。展厅中间排列着七个体量巨大的钟摆型装置,装置顶部是北京城中轴线上的代表性建筑:箭楼、前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钟楼、鼓楼等。据吴达新介绍,支撑建筑的钢柱通常用作建筑地基建造,之所以选择这种材料进行创作,是想让人们看到建筑光鲜外表下底层人的劳动与付出。装置基座与钢柱间以减震弹簧连接,整个作品可以摇动,在展览现场,每当摇摆幅度减小时,就会有观众上前推上一把,让摆动的幅度增大。西方有一句俗语,叫做不能与建筑家谈跳舞,因为建筑始终是静止固定的。而他的作品突破了这种常规,把建筑做成动态并富有舞蹈性的存在。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中庸思想,但发展到后来其实不是极左就是极右,不断摇摆的状态如同这个装置。
失度(2013年)
左右摇晃的建筑形象与墙上因霜冻而形成的若隐若现的佛像,一动一静形成鲜明对比。艺术家用诗性的空间,展现了城市发展与信仰抑或是人心之间的强烈失衡,开幕式上四位舞者依次带来的三段现代舞表演更让作品的动态凸显出来。中轴线两侧的两件装置延续了吴达新此前使用冰雪创作的做法。其中一件以佛像为题材,在铁板上显现着霜冻覆盖的佛陀轮廓,这一作品的构思来源于达摩面壁的故事,佛像慢慢显现的过程与达摩的影像印在墙壁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另一件作品将船放置在山顶,船同样在压缩机的作用下不断结霜,暗示诺亚方舟的救赎符号。
白色的船(2013年)
吴达新说他的命里带有“驿”,不断旅行,不断创作,深入的思考使他的作品总是能切中当地的命脉,并且仍与他骨子里的中国基因相呼应。他关注的命题很广泛,比如“时间机器”,它是用120个机械手表的机芯串成一根12厘米的棍子。底座是相同长度可以晃动的半圆形黑色大理石,把手表的机芯嵌入大理石的平面凹槽。大理石的晃动带动120个机械机芯的走动,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
而在“时光隧道”中,则可以更深层次地看到艺术家的人文关怀,他把日本古时用的一个捕鱼器放大做成一个长18米的装置,使其看似具有未来象征意味的太空舱。这个作品成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接续点。当这种转换和连接被放置在天地之间时,“光荣岁月”便应运而生。吴达新用冷光板做一个11米长的翅膀,翅膀的另一半则是由长9米宽2米的太阳能板做成。在两个翅膀之间有一根7米长的支撑柱,顶部安装一个磁悬浮风力发电机。白天太阳能板做成的翅膀将光能转换成电能,风能发电机亦将风能转换成电能并储存在支撑柱的蓄电池里供夜间冷光板翅膀发光之用。整个作品所需的高能电耗,均由作品自身的功能在与德国自然环境间的互动中获取。这符合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一个有形的装置作品,被放置在广阔的天地之间,它置身于宇宙能量的循环之中,在能量的收放之间,它自成一体。
光荣岁月
《巨鳄》的创作理念源于什么?
吴达新:中国从汉代伊始知晓南方有鳄,鳄鱼是从恐龙时代一直存活至今的古老动物,能够适应各种恶劣环境,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鳄鱼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的构成,同时兼有西方工业化的粗犷有力,又不失东方哲学中的宁静禅意。同样,我们也应该自省,泉州在经济高速发展状态下,应该如何改革突围?巨鳄之势,究竟是危险还是机遇,值得我们深思。
吴达新说,泉州是一个文化艺术之都,千百年来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留下许多艺术珍品。东西塔、老君岩、洛阳桥等都是当代艺术创作取之不竭的素材。开元寺的“妙音鸟”给自己带来最早的艺术熏陶,自己小时候最喜欢到开元寺凝望东西塔,看宋代雕塑。“宋代人想在人类身上加翅膀飞上天,追求的是一种自由浪漫的情怀。”在吴达新看来,“飞天”这一艺术形象不仅能彰显泉州的文化底蕴,还体现了人类对艺术的自由追求。
“刺桐花开”巨型雕塑高15米、宽8米,花瓣由塑料制成,底下由工字钢组成“人”型,寓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两朵花一高一低、一大一小,讲究的是阴阳的平衡与协调。底部建设圆形广场,专门设置日晷的刻度。吴达新说,大学四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希望通过日晷的刻度提醒广大学子光阴易逝,珍惜学习时光。以后大家在这里拍照留念,只要看照片中地上的影子,就能知道自己是什么时间拍摄的,是独一无二的记忆。
(注:图片仅为作品效果图)
吴达新:作品的灵感来自流浪在海外的爷爷。爷爷生前喜欢喝茶、种花,与我父亲有惊人的相似。爷爷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大海,我脑中立马出现一个老人,独自遥望大海,仿佛能够看到海的另一边的家乡。我常年旅居在国外,我非常明白爷爷那种想回家而不能的感受,海寄托了他太多的无奈和思念。那天晚上,我就画了草图,一个人的身后有一个大海一朵海浪,这不是一个平静的大海,这里面有太多的心潮在里面。装置作品《巨浪》,将在2017艺术厦门首次与公众见面。
ART AMOY 2017
2017艺术厦门博览会
吴达新
展览时间:2017年5月18日-5月21日
开幕时间:2017年5月19日
展览地点: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公共区
学术指导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
指导单位: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中共漳州市委宣传部、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中共三明市委宣传部、中共龙岩市委宣传部、中共宁德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艺术厦门博览会组委会、ART AMOY 博览会有限公司
▽▽▽
名片 / 吴达新
福建泉州人
1992年,吴达新毕业于华侨大学外语系日语专业。同年,留学日本,就读国立琦玉大学教育部研究生。2001年至2007年,移居美国,在纽约市立大学学习影像技术。2007至2008年之间,吴达新受邀参加“龙的变身”、“独白:艺术的重建”、“断舌”、“下一个”等多个国内外知名艺术展览。2008年,吴达新在纽约爱德华画廊举办名为“货币肖像”的首个个人艺术展。
编辑说明 /
文字采编自网络,部分图片由吴达新老师提供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往期精彩--
人物:蒋少强|崔寒柏|郭保同|李德谦|陈立德|彭传芳|曾锦溪|王建强|赖坤文|刘远征|江松|林聪云|陈子|薛君宁|林培养|林剑仆|王乃钦|北山雅集
趣闻:《金冬心》|文人画之价值|散僧入圣杨凝式|旧上海艺坛|丰子恺漫画|陈巨来谈溥儒|木心追忆林风眠|董美人|画家倪瓒之洁癖|文艺青年吴冠中|儒宗隐士马一浮|巴黎荡子常玉|沈从文谈写字|朱新建之打回原形|关良墨趣|世间没有不好的东西|清宫海错图
更多精彩,敬请访问
中国海西艺术网|艺术·生活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