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 览:新理异态——明末清初五家书画特展
展览时间:2016.4.30-6.30
展览地点: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书画馆
这是一个中国明代晚期五位著名书画家作品的特展,作者为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和傅山。艺术史研究者常将这五家相提并论。
五家之前的书坛,长期笼罩在董其昌传统书风的统治之下。物极必反,新的美学思潮开始萌动。傅山的名言“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可以算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新理念。书法不再“唯美”,一时间风气大变。
晚明的朝廷空前昏暗,社会剧烈动荡,最终导致了政权鼎革。五位书法家“人品”不一,却均未能逃脱时代给他们造成的身世坎坷与心灵创痛。这种坎坷与创痛反映到书法作品中来,必然会使人感受到一种与“承平之世”截然不同的强烈风味。
于是,新生的理念和严酷的政治气候催生了明末清初行草书的一个风格特异的流派。因此我们将这次展览取名为“新理异态”。
第一单元 临古创新
明末清初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璐、傅山五人,以笔力刚强、狂放奇崛的行草书在书法艺术史上独树一帜,是当时“个性书派”、“书法变革潮流”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书法虽以“创新”为人瞩目,但并非全出自我,而是有着深厚的“临古”根基。
张瑞图、黄道周小楷功力深厚,结字严谨。二人都师法钟繇,前者得其瘦劲,后者取其 宽博。倪元璐于晋人外,早岁专学苏轼,笔意灵逸而结字可见学苏痕迹。王铎浸淫二王,为公认帖学大师。其临帖作品多行草大字,狂放而不逾矩,师古而多创造。傅山于书学传统领会颇深,行草有两种面目。早年受祝允明影响,有遒美潇洒一类作品传世;晚年笔意古拙恣放,自成一家。
五人在追求个性、崇尚奇变的时代风气影响下,都走向了自出机杼的书法艺术创作道路。他们“临古”而不泥古,“创新”中不失法度,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驻步流连、用心体会。
第二单元 笔走龙蛇
宋元以降,由于“帖学”的昌明,行草书体得到极大的发展,成为书法艺术创作的主流。明代晚期,松江董其昌标榜“俊骨逸韵”以生秀流美的行草风格风靡天下。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等人,则以“敏而好古”为号召,追求雄强、奇崛的书风,用直抒胸怀的笔触表现社会与心灵的激烈动荡。稍后更有王铎、傅山天才英挺,继踵而生。尽管他们人有清浊之分,地有南北之别,但书风相合之处,足与董氏抗衡,形成了明末清初的另一大书法流派,影响至今不衰。
第三单元 书画兼能
五家在临池挥翰之余,兼有绘画创作与学术著述,各得成就。
明末清初之际,画派众多, “松江派”、“武林派”、“嘉兴派”等并立艺苑。而五家的绘画则不同于前述流派,尽管风格、面貌各异,但皆能自出机杼,别树风标,堪为其时画坛的一道亮丽风景。
黄道周的作品能于刚拙沉稳之中,借笔墨的轻重缓急,传递出潇洒不群的气质。张瑞图笔下的山水汲取宋元名家长处,喜用重墨、焦墨作树石,造境险奇。倪元璐深谙画理,绘画讲求形神兼备,形成清健爽利的笔墨特征。王铎善画山水与梅兰竹石,讲究墨法变化,评者认为其作意境沉远,可夺造化之功。傅山的绘画凭借内在的骨力与意境取胜,其孤傲清高的性格与磊落不群的气质跃然纸端。纵观五家画作,多将书法用笔入画,图写山川、花木以抒发内心情感,表达精神寄托,俨然成为明清鼎革前后卓然独立的艺术群体。
在书画之外,五家俱是博览群书,潜心学术,著述颇丰。诗文创作亦为五家所长,这在各自诗文集中多有体现。